查看原文
其他

【道中风采】兰海东:我们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

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-05-22

     兰海东,女,1989年1月生,河南信阳人。

    内蒙古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、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。曾任北京宣传教育服务中心编辑、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党校教师。2014年“论语一百”黄河营营员。参加过北京千人行书院读经教育师资培训,道中书院初阶一期、中阶一期、高阶一班学员。多次参加读经教育实践(上海蓝箭儿童读经夏令营孟子班主教、道中书院“六小篇”研习营湖北咸宁分营、河南许昌分营主教、成人读经漯河夏令营进阶五班辅导员)。2016年9月,道中书院师资培训教师。

新的开始——百日精进

      中阶班迎来了很多新同学,有活力、好学,感觉能量场也有所改变,自己也必须更有责任心。

      最明显的收获是思维方式的转变。其实六月份读经的时候就已经有感觉了,但是还没办法非常明白地表达出来,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,有些东西慢慢清晰起来。感觉之前的知识教育让我习惯把事物或是人的一个面向,当成全部,而且这就是总是以为是固定的静止的是不会改变的。比如之前的电视剧和电影塑造的正面人物方方面面都是好的,没有缺点。而且由于没有智慧的学习,我也不知道怎么判断,对一个人或事件的看法只好依赖于权威。可是社会上经常有两种正好相反的观点出现,该听谁的呢?我很迷茫。记得接触了传统文化的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的时候说,如果他有了孩子,一定要教会他判断,我痛苦得在心中呐喊:怎么才能学会判断呢?

      在不断与人相处的过程中,各种不同,各种冲突出现以后,慢慢学习,才意识到一个人虽然有基色,但是人也有情感,在面对不同事情时会有不同的反应,而且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也会不同。很多哲学家在晚年的研究方向和思想也会发生变化。我已经无法用静止的眼光去看人了。况且事物变动不居,我也无法再保持绝对。好在,当我学会如何去尊重变化,与人相处就不会一棍子打死。我看到他做了一件我认为不好的事,我会想象他这样做的原因,会反观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否太绝对,也会更加心平气和。

       同时,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变了。我不再总是在一个狭小的点上去责备自己过的不够好,我看到宏观和整体上,我所具备的能力,看到我的潜力和发展空间,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。当我更能接纳理解我自己,对别人也不会苛责了。

       以前我心中总是隐隐有一种执拗,总想找到一个标准答案,固定的不变的,脑子也变得懒惰了。看到《易经》上说:“变易以从道”,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处事的智慧。我曾经以为权威就是说什么都是对的,现在明白,每一种观点是对应不同的层次的,比如有智慧的人因每个人理解能力不同,而说不同的法来帮助人。这一种思想适应这一段时期,下一段会有另一种。而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思考力,提升智慧。

      由于在小学和初高中没有培养起思考能力,虽然学了七年哲学,但一直没有“爱上智慧”,反而对哲学很恐惧,感觉各种高深难懂,和日常生活关联好像不大。刚开始哲学入门的时候,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,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建房子,太痛苦了,常常逼迫自己,但却很无力。当然不是所有学哲学的人都像我这样,也许是我本来不如那些爱思考的同学吧。我经历了畏惧数学、物理的学生生涯,还一直以为是我太笨了。大学毕业以后,面对纷繁的世界,我开始不知所措。一方面好像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各种潜规则,一方面内心又极度不甘心。因为自己没有立住,面对矛盾不知如何处理,焦虑恐慌对自己的不自信接踵而至。学了经典才知道,是没有找对学习思考的方式。感觉自己之前太傻了,幸亏内心深处一直有声音在呐喊,一直想改变,才使我走上读经这条救我于水深火热之路。

       教授的“见群龙无首,吉——解决问题之道:明辨而兼容,变异以从道”这篇文章,给了我太多启发。当读经教育每个地方每个人都做得不一样的时候,大家心慌了,让教授赶快去树立一个标准,这也是普遍的思考方式,教授认为这样不对,要“物各付物——任何存在都有他存在的价值。”如果人人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,怎么做都是对。一下子把我从困惑中拔出来了,有包容同时又点出了核心所在:只要人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,哪怕一时不理想,也是在道上行走,总是没有错的。很多事没有最好,不断去接近道,以当下所能做到的最好去做,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说这是错还是对,当你发现有更好的方法,立即改变去更接近道,这种心灵多么活泼啊!我们能够理解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、学识不同,只要在每一种场合有恰当的表现,每个人都是当下的领导者,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权威,每个人都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,“见群龙无首”,不是一盘散沙,而是天下最吉利的事。原来中华古老的智慧的高度如此,深度如此,灵活如此!读这样的文章,怎么可能变成书呆子,只会越来越有智慧啊,很多人生的问题都可以自动解决了啊,就不需要那么迷茫了。

      我回想自己在宿舍过集体生活,经常遇到两人彼此看不惯,总有矛盾冲突。在家里面对父母吵架,也总想站在似乎有理或是看起来比较柔弱的一方的立场,来批判另一方,使大家都受伤。其实只要不是原则问题,如果不那么在乎心中所谓对错,看到他们尽了自己最大努力,做了当下他们认为最恰当的事,就应该包容他们。当我们不用“标准答案”去要求别人,我们就生出了慈悲心,摈弃了苛责,给了世界更多的爱,人人都会被温柔以待。我们所缺的就是理解和接纳,根源也许是把科学技术领域的“标准答案”用到人际关系中,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。其实量子力学早就提出了“测不准原理”,就是指出科学家的心理会影响到仪器的测量结果。可中国人狭隘的理解了科学精神。我们误以为客观的规律是一种不变的标准,“好”是绝对完美的,没有瑕疵。而人们对这个标准是什么也不清楚,拿一个简单粗暴的标签去贴。人们忘记了太极图中古老的智慧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忘记了阳到极点变成阴,阴到极点变成阳,忘记了阴阳在同一个圆中,彼此不可分开。它提醒我们没有绝对,不可以拿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人事物。我们不了解心灵的巨大力量,以为凡是心灵的都是不客观不唯物的。我说“水知道答案”中的原理,他们说我神神叨叨异于常人,以为排斥了心灵,物质和科学才是客观的。其实完全误解了马克思啊。就像黑格尔说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”,很多人抨击他是在为普鲁士政府辩护,其实这是误解,他只是从他的理论他所发现的真理来阐释道理,是其他人把他的理论硬套到了政治上。就像教授说“被人所标榜的真正伟大的‘教育家’,都不是为了教育而建立起他的教育理论的,他们只是努力地在过他们理想的人生,做他们理解的事,说他们理解的话”。

       晚课看“食品公司”,很多人觉得恶心生气,我已经没有刚开始看的时候那么大的反应了,因为我知道只要人心变了,教育变了,都会变好的。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,知道了方法,而且正在践行,问题就不是问题了。面对有的人说是假的,是他们为了传他们的教的时候,我不再动摇了,因为道理本在人心,这份良知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,我愿意去相信,相信他们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。这时,心中已经没有了怀疑和害怕被骗的感觉了,心底有了不会动摇的东西支撑着,犹如定海神针,陪伴我穿越风雨而初心不改。能够相信一个人、一件事其实是非常幸福的,没有人不向往这种安定的状态。

       所以说思维是有力量的,文化教养是极其重要的,反观常人的思维模式,真有许多荒谬之处。听教授条分缕析、层层剥开,不禁感叹,原来自己都不会思考啊。而教育真是亟待改革。这是怎样黑白颠倒、互相攻击、痛苦不堪的世界,而这个时代,只要好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就是最有希望的时代。(2015/10/18)

中阶班24人,在这样的空间,这样的时间,因为经典聚在一起,将共同生活100天。冯老师在开班讲话中就说:凡事不出百日功。相信100天之后,我们一定会有所变化。

来这里读经,都是希望改变的人。首先是提升自己,其次是改变教育。每个人都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教育有认同,都有思想有追求,或是为了孩子教育想开学堂,或是年轻人想寻找智慧和人生方向,总之,相同的志向使大家很容易交流。虽然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一起读经和研习,但偶尔有时间,交流讨论也很热烈。每个人各有特点,各种新点子往往出乎我的意料,从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很多。看到周日有人在教室帮同学订散了的书,那么融洽温馨,就像一家人一样,想到走的时候,自己一定会非常舍不得大家,而我们将来回想起来,定会非常怀念这样的友谊。

崔老师说,其实交流并不只限于语言交流,齐读经典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交流。不同性格和程度的人,能保持一种频率,也是不容易的事。喜欢快的,要慢下来,慢的人读到一定遍数,也要学会提速。就这样在彼此不断的磨合中,突破自己,在集体的诵读中悄悄改变心性。当你心浮气躁的时候,你感受到集体稳稳前行的节奏,自然会慢一点;当你太过亢奋,同学们也会拉住你;如果你很慢,也不得不跟着大部队的节奏快步走。看似简单的齐读,细细体会,也很考验人。

我想,虽然在这里每天都读了经,如果没有了师友的夹持,我还可以坚持吗?我属于“困而学之”,我急切地想改变现状,我看到自己没找到内心的动力,过了一段放任自流的“悲惨”时光,浪费了宝贵的生命,在本该尽情吸收、提高的时候,任心中浅薄的欲望主宰着自己。由于对人生也没有长远规划,总是很容易随波逐流然后又自责。没有外界的逼迫,我就不走了吗?我难道不可以自动自发吗?我想要找到内心深处深藏的渴望,那种生命的源动力,可以促使我不停地探索、不断长进。其实我有很大的潜力,我可以有更好的生命状态,过更有意义的生活,那我为什么不敢想、不去付诸实践呢?

看到很多同学那么精进,有的从早起走路到洗碗都在听经典读经典。徐老师每天都报读经遍数,除了现在读的《孟子》,还加上之前读的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,是每天必读的。他很少说废话,吃饭都戴着耳机,因为他觉得经典才能给人最大的长进,所以跟人说话哪有跟圣人对话长进大呢?看到他越读越开心,遍数一天天累积,看到男生那么安定、专注,每天经典不离左右,甚是羡慕!还有很多女生,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学习,投入、纯粹。我却总是借口没睡好,不到最后时刻不起床,对自己要求过低。精神状态不够,读经收效就小;志气不高,就总是被动学习。其实要学的还很多,我却没有主动去挤时间学习。当谢业惠老师分享说你们毕业以后要让更多人接触经典,宣导全国有七亿人读经的理想靠你们去实现的时候,我才意识到,我都没有这样的格局和志向啊,我还停留在想解决我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层面,还没有具备真正的好学精神。我是被触痛了,才想着改变,情况好转了,就会放松,经典还没有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什么是我最看重的价值?什么对我来说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离?不挖掘出这些,就像无本之木,很容易被外界带跑。崔老师说,一个老师不好学,就很难带9岁以上的孩子了。我反观自己,我是好学之人吗?仿佛也算不上。如果我不弄清楚什么对我最重要,我依然会在即便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中浪费很多机会。如果我总想着生活琐事、人机小事,生命就不会有太大的长进。当我确定一个点、聚焦一个点,生命样貌立会改变。如果没有了外界的鞭策,我自己还能走多远呢?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愿自己能做到敢立志,主动拿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,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。(2015/10/25)

道中书院·2015年秋季师资班招生公告(补充版),请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查看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